尹建莉◎著
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說明孩子已養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連串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缺乏自信,只好求助於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段時間,但一定要想辦法從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獨立性將無法形成,那麼他會越來越苦惱,越來越不自覺,「陪」的效果也將越來越小。同時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過去裡對孩子的教育哪裡出了問題,這種反省也將決定你如何抽身,決定你的幫助是否能對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則:
1.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
2.要在整個過程中盡量製造孩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哪怕他開始做得不好,也絕不要製造他的內疚感和失敗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讓孩子自己學會獨立,否則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獨立思考的態度看待自己。人們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了對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麼牢,理解得多麼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經由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會成為孩子自我認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機會,他就不想再屈服,就要從約束中掙脫出來。
陪孩子寫作業還有一個壞處,有些家長因為陪孩子付出了時間和辛苦,就產生了要求心態,當孩子成績不好或習慣不好時,就會說:「我花那麼多時間陪你讀書和做功課,你居然學成這樣!」這樣的話更讓孩子喪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也會產生罪惡感,這對孩子的道德培養也沒有好處。
對於「陪」與「不陪」的理解不要過於簡單化和絕對化。這裡主要強調的是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或其他事情上的主動性和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所以「陪」與「不陪」與其說是行為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能簡單地從形式上界定它。比如有的家長整天忙著喝酒打麻將,確實也沒時間沒心思陪孩子,孩子做什麼他都「不管」,這樣的「不陪」與「不管」,與我們所說的「不陪」、「不管」,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
留言列表